流媒體巨頭網飛在狂砸了兩個億(3000萬美元)運作經費后,終于如愿以償地嘗到了奧斯卡的滋味。而《羅馬》本身成本只有1500萬美元……美國影藝學院還是沒能結束對外語片的歧視,雖然在提名片中是毫無爭議的第一,這部墨西哥西語片在最佳影片的角逐中還是輸給除故事和表演外略顯平庸的《綠皮書》。但拿下最佳導演、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又在獎項數量上逼平最佳影片,《羅馬》已經取得了外語片在學院獎上史無前例的成功。
《羅馬》劇照
本屆奧斯卡比較惹眼的是幾部以上世紀60、70年代為背景的片子,而他們的作者大都出生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就化約成“生于1960”吧。那是童年真實卻模糊的記憶,在大半生的思考后,在大半生的藝術訓練和實踐后,他們終于準備好了。這些片子在八部最佳影片提名中占了一半,最佳導演五人提名中占了三個,就連五個最佳外語片提名都有兩席。
對美國人來說,60年代是越戰和民權的年代。《綠皮書》真正的“幕后主使”是生于1959年的編劇和制片人Nick Vallelonga。他是片中主人公原型Tony Lip的兒子。其父于1962年左右陪伴LGBT黑人鋼琴家DonShirley博士到種族隔離的南方巡演,充當司機和保鏢。小Vallelonga的功力可能本來就不行,請的導演也沒有什么出色的前作。影片總體比較平庸,但他用簡單直白的敘事方式講了一個學院偏愛的故事,又有莫滕森和阿里出色的表演,在無腦美國演員占大多數的投票群體中很占便宜。
《綠皮書》劇照
小Vallelonga的最佳原著劇本獎最讓人笑掉大牙,有些學院成員可能至今都分不清“故事好”和“劇本好”的區別。背后的各種撕也讓這部以基于真實故事為賣點的片子在可信度上大打折扣。Don Shirley和Tony Lip已經去世,但Shirley的家人指責該片是一部“謊言的交響曲”,夸大了Shirley的歐洲教育背景,也杜撰了他與黑人群體的疏離。飾演Shirley而獲最佳男配角的阿里還致電其家人,以個人身份道了歉,并稱片方并沒有告訴他Shirley博士還有家屬在。這段60年代的傳奇,竟成了今天的一場是非。
《綠皮書》劇照
同樣是美國種族題材,同樣喜劇路線,生于1957年的美國黑人導演斯派克·李去年以《黑色黨徒》(BlacKkKlansman)拿下戛納評委會大獎,今年學院獎上該片獲得最佳影片和導演等六項提名,并獲得最佳原著劇本獎。這部詼諧的喜劇講一個黑人警察在電話中假扮3K黨同情者,并在猶太同事的幫助下混入其內部的故事。亮點是香港警匪片式的音樂使用和好萊塢優良(易懂)敘事傳統的發揚。
《黑色黨徒》劇照
《波西米亞狂想曲》拿下包括影帝在內的四個小金人,超過了《綠皮書》和《羅馬》的獲獎數。該片的拍攝可謂一波三折,項目從籌拍開始就多次流產,演員人選換了好幾茬,好不容易開拍了導演不靠譜,都快拍完還被炒了。把影片從頭跟到尾的只有生于1961年的制片人Graham King。他2007年就以西科塞斯翻拍的《無間道》拿過最佳影片獎。《波西米亞狂想曲》橫貫整個70年代,直到80年代中期,而皇后樂隊無疑是“生于1960”一代終身難忘的音樂。片中整段的演出場面可以說走到了傳記片的極端,但對于這些老粉絲們來說,估計只是恰如其分。
《波西米亞狂想曲》劇照
帕夫利科夫斯基上次來奧斯卡就已經一鳴驚人,沒有去過任何大電影節的《伊達》(2013)硬生生從呼聲最高的俄國電影《利維坦》手中搶下了最佳外語片,而且還拿了個最佳攝影提名,對非好萊塢電影來說十分不易。這次更絕,《冷戰》在戛納拿下最佳導演后,奧斯卡上不但有情理之中的外語片、攝影提名,還讓帕夫利科夫斯基拿到了最佳導演提名,對于外語片來說近乎是個奇跡。這部片子戛納期間已被寫爛,在這里只說一句:對于真正熱愛電影的人,對影像對視聽語言有執念的人,帕夫利科夫斯基的最近兩部作品一定不能錯過。
《冷戰》劇照
本屆奧斯卡真正的最佳影片是《羅馬》,導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1961年生于墨西哥城。這位墨西哥李安以西語電影起家后進軍好萊塢,比安叔更“變本加厲”地連拍兩部英文文學經典(伯內特《小公主》和狄更斯《遠大前程》)來積累文化資本。成名后既有商業片《地心引力》(2013),又有藝術電影《人之子》(2006)。他的《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2004)常被刻薄的評論者看作該系列唯一有藝術成就的一部。
《地心引力》劇照
五年前的奧斯卡上,《地心引力》狂收七樽小金人,卡隆成為史上第一位獲得最佳導演的拉美裔/人。在好萊塢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與戛納掌門人福茂的一番私人對話深深刺激了他,讓卡隆決定回到故鄉,拍一部個人化的墨西哥電影。本來是欽定戛納主競賽的片子,卻因為國際發行商網飛和法國院線協會的一場大撕而抱憾,具體細節三聯紙刊在去年戛納期間有過詳細分析,不再贅述。最后漁翁得利的是威尼斯,連續第二年成了奧斯卡熱門片的起跳板。
《羅馬》劇照
片名“羅馬”指墨西哥城的羅馬街區(Colonia Roma),是卡隆童年居住的中產階級社區。影片圍繞墨西哥原住民裔的女傭Cleo和她的白人雇主一家展開,背景是政治動蕩的70年代初。分崩離析的家庭和風雨飄搖的國家,與Cleo個人的幸與不幸糾纏在一起,從極度個人化的角度反應時代的激蕩。導演在片尾字幕中把《羅馬》獻給了小時候帶他的女傭Libo,即女主人公的原型。兩者就連姓名簡縮法都一樣,Liboria和Cleodegaria都是從西語a結尾的女名簡化成了o結尾,看似男名。
影片中有非常明顯的時間線索,故事發生在1971和1972兩年之間,是冷戰中南美“骯臟戰爭”(La Guerra Sucia)在墨西哥的高潮。其中的暴動場面明顯是1971年6月10日的圣體節大屠殺(La Masacre de Corpus Christi),一場由美國中情局支持的墨右翼政府對左翼學生運動的鎮壓,導致一百多人死亡。
《羅馬》劇照
死傷人數與一些國家的類似事件相比并不駭人,但對此類運動的鎮壓一般都是為了驅散示威者,流血是手段不是目的。而在圣體節事件中,學生四散奔逃后,政府方居然沿街追殺,不但進入民宿和片中出現的商鋪殺人,甚至追到了醫院里。另一個小細節是,游行中鎮壓還未開始,旁觀者說但愿學生們不要像“上次”一樣受到血腥鎮壓,這里指的是1968年著名的特拉特洛爾科大屠殺(La Masacre de Tlatelolco),死了幾百人。
《羅馬》劇照
Cleo的意外懷孕,她孕檢后在嬰兒室外經歷的地震,還有醫院和胎死腹中——卡隆用一系列隱喻,把墨西哥民族命運中的傷疤輕輕揭開,沒使多大勁就讓人痛徹心扉。如果說家庭那條線是致敬一位廣義上的“母親”,那么社會背景的線索則是在書寫“祖國”這位母親的惆悵與血淚。
男性在片中則多少有些不堪。父親出場時導演故意的渲染與人物nerd形象的反差,是解構父權的第一步。Cleo不負責任的男友Fermín則是對男性氣質與暴力更為復雜的探索。他在與Cleo做愛后,裸身用掛浴簾的桿子為她表演了一場棍術,一身腱子肉在這場有些滑稽的戲里本應是愛欲的象征,但壓抑的固定鏡頭和演員面部表情取消了一切肉欲。在屠殺中我們才發現,他是骯臟戰爭中臭名昭著的政府編外死亡部隊(Escuadrones de la muerte)“雄鷹”(Los Halcones)的成員。諷刺的是,他曾對Cleo說自己小時候不學好,是習武讓他走上了“正道”。后面觀眾才理解,所謂“正道”無非是被政府收編為打手,從小混混變成了國家恐怖主義的鷹犬。
《羅馬》劇照
影片的視聽語言和敘事節奏都堪稱完美,但沒有什么特別玄的地方,形式藝術上沒有必要過度分析,用心感受即可。僅說兩點,一是《羅馬》片名當然也是致敬費里尼1972年的同名作品。卡隆的藝術電影受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影響非常深,而這是一個在風格上內部差別很大的流派,其真正統一的內核是與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關聯。《羅馬》是卡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符合了新現實主義全部教條的片子:反應下層生活、外景拍攝、業余演員、大時代小人物,獲得奧斯卡影后提名的Yalitza Aparicio不但是第一次拍電影,之前甚至沒有受過任何專業表演訓練。
《羅馬》劇照
《羅馬》的影像十分特殊,有觀眾甚至表示有不適感。該片由卡隆自編自導自拍自剪,典型的回到自己回到根。去年戛納前有好事者稱影片由65毫米膠片拍攝,讓人搞不明白網飛買的作品為什么要用膠片。后來發現其實是用了Arri Alexa65進行數碼拍攝,這個機器型號是2014到2015年才推出的,一般是好萊塢拍大片用,資金比較充裕的藝術作品或中間電影只會在個別鏡頭中使用。卡隆是在用拍電影中最宏大場面的機器來拍一個小人物的私人故事,動蕩的時代背景他也只在銀幕上展現細節,那種個人的渺小感和社會事件的疏離感,與拍攝設備和拍攝對象的反差密不可分。
《羅馬》劇照
黑人電影人已經可以用喜劇形式來表現60年代,歐洲的二戰和冷戰反思也進行到《冷戰》的形式之美。卡隆卻沒有這樣的自由。直到2001年,墨西哥總統一職才發生了政黨輪換,30年前的那段歷史才受到調查。但調查后只是國家承認了歷史錯誤,并沒有追究負責人的法律責任。那一年,卡隆的成名作《你媽媽也一樣》上映,他童年目睹的慘案,才爭取到一點小小的社會正義。
本屆奧斯卡金像獎完整獲獎名單
(向下滑動即可查看)